正值秋收時節,代表們不約而同地捎來江蘇各地好消息,分享履職五年來所見證的江蘇成就與發展。今年是本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履職的最后一年,代表們紛紛表示,這帶來了更為緊迫的履職使命感。9月25日下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仲梓主持召開座談會,列席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的3名全國人大代表、15名省人大代表,就鄉村振興、職業教育、營商環境建設等話題,直面重點、難點問題,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省人大代表、濱??h農業干部學校校長劉健就加強我省耕地保護發言,建議不應止于數量上的底線、紅線和法律上的配套,還應將加強對耕地質量的保護和提升作為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核心指標來抓。
建成高標準農田后,這些農田由誰管護,如何管護?省人大代表、江蘇省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三余鎮副鎮長石磊建議:“希望省里能夠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的標準出臺,解決資金問題、管護標準問題和管護使用人與所有人之間責任的問題,真正把高標準農田建好、用好、管好?!?/p>
聚焦農產品流通中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建湖縣高作鎮西南片區第一書記魯曼建議,加強對營商環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防止出現抽貸、斷貸、壓貸等行為。
“近幾年受疫情影響,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在某種意義上受到限制,小部分金融機構在貸款環節增設一些門檻,要求增加增信分險措施,對受困的中小微企業不僅不加大放水還節流,希望加強對營商環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濒斅f。
農村居民的幸福生活,不僅在于越來越鼓的“錢袋子”,也在于越來越美的“新村子”。為避免農村環境整治后反彈,省人大代表、射陽縣氣象探測中心探空站站長馬艷秋建議健全長效的管護機制,狠抓重點環節的環境整治:“以鄉村清潔行動、特色鄉村建設為載體,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廢棄物的治理行動,使農村面貌能夠得到進一步改善;在制度、標準、經費和督察等方面探索長效管護辦法,讓美麗鄉村建設更深入地在農村開展?!?/p>
鄉村振興、職業教育、醫藥衛生……人才培養貫穿于各行各業發展的始終。提及“人才”,代表們的“金點子”頻現:省督學、二級教授鄒施凱建議出臺教育管理與實踐的評價標準,遏制升學攀比、高分比拼的辦學政績觀,“讓教育‘內卷’沒有市場”;江蘇如東中等專業學校實踐指導員王建霞致力推動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希望接下來以此為引領,支持南通(蘇北)的公共實訓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江蘇上上電纜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梁福才立足于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建議組織相關機構對希望轉型的企業開展有針對性的普及培訓、交流培訓等活動,同時加大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例如,現金補助、稅收減免以及成果評獎、評定以后給予一次性獎勵,或申報企業技術獎時,可以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有貢獻的企業給予條件優惠或者政策傾斜?!?/p>
連徐高鐵再提速,南通高標準農田畝產投資標準翻一番,“雙減”政策下常州博物館人氣爆棚……回顧五年履職路,各戰線的代表們見證了一個個“民心所盼”得到了人大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積極辦理成為現實,大家對五年來代表建議辦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馮景文代表說:“代表建議的落地落實,不是‘走過場走形式’,而是‘出實招出大招’,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親自督辦,實打實地督辦,用心用力,高質高效?!?/p>
座談會結束前,許仲梓對代表們始終保持強烈責任感使命感,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密切聯系各界群眾,認真負責地提出意見建議給予充分肯定,鼓勵代表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建言,更好地貢獻社會、服務人民。同時,他要求省人大各專工委會同有關部門深入研究代表們提出的意見建議,推動解決實際問題,讓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期盼有著落、有回應。